曠達齋 錄 原創(chuàng)作者:余悅
中國國際茶文化創(chuàng)始會長王家揚先生關(guān)于《大美中國茶》"圖說"系列的序言推送后,引起了讀者對這套叢書的極大興趣。現(xiàn)征得叢書主編余悅研究員同意,特轉(zhuǎn)發(fā)《圖說中國茶》一書。該書出版于2014年,卻寫作完成在10多年前。今天推送的是該書第二章第一節(jié)"中國茶道的軌跡",關(guān)于"明清時期一一泡茶道"的內(nèi)容。文章依次敘述:明清時期泡茶道茶藝,茶禮,茶境,修道。
泡茶法大約始中唐,南宋末至明代初年,泡茶多用于末茶。明初以后,泡茶用葉茶,流風(fēng)至今。
十六世紀末的[明代]后期,張源著《茶錄》,其書有藏茶、火候、湯辨、泡法、投茶、飲茶、品泉、貯水、茶具、茶道等篇;許次紓著《茶疏》,其書有擇水、貯水、舀水、煮水器、火候、烹點、湯候、甌注、蕩滌、飲啜、論客、茶所、洗茶、飲時、宜輟、不宜用、不宜近、良友、出游、權(quán)宜、宜節(jié)等篇。《茶錄》和《茶疏》,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(chǔ)。十七世紀初,程用賓撰《茶錄》,羅廩撰《茶解》。十七世紀中期,馮可賓撰《岕茶箋》。十七世紀后期,[清代]冒襄撰《岕茶匯鈔》。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、發(fā)展、完善了泡茶道。
(一)泡茶道茶藝
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、選水、取火、候湯、習(xí)茶五大環(huán)節(jié)。
1.備器
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、湯壺(茶銚)、茶壺、茶盞(杯)等。
2.選水
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明代,田藝衡撰《煮泉小品》,徐獻忠撰《水品》,專書論水。明清茶書中,也多有擇水、貯水、品泉、養(yǎng)水的內(nèi)容。
3.取火
張源《茶錄》"火候"條載:"烹茶要旨,火候為先。爐火通紅,茶瓢始上。扇起要輕疾,待有聲稍稍重疾,新文武之候也。
4.候湯
《茶錄》"湯辨"條載:"湯有三大辨十五辨。一日形辨,二日聲辨,三日氣辨。形為內(nèi)辨,聲為外辨,氣為捷辨。如蝦眼、蟹眼、魚眼、連珠皆為萌湯,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,水氣全消,方是純熟;如初聲、轉(zhuǎn)聲、振聲、驟聲、皆為萌湯,直至無聲,方是純熟;如氣浮一縷、二縷、三四縷,及縷亂不分,氤氳亂繞,皆是萌湯,直至氣直沖貴,方是純熟。"又"湯用老嫩"條稱:"今時制茶,不假羅磨,全具元體,此湯須純熟,元神始發(fā)。"
5.習(xí)茶
(1)壺泡法
據(jù)《茶錄》、《茶疏》、《茶解》等書,壺泡法的一般程序有:藏茶、洗茶、浴壺、泡茶(投茶、注湯)、滌盞、釃茶、品茶。
(2)撮泡法
陳師撰于十六世紀末的《茶考》記:"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,以沸湯點之,名為撮泡。"撮泡法簡便,主要有滌盞、投茶、注湯、品茶。
(3)工夫茶
工夫茶形成于清代,流行于廣東、福建和臺灣地區(qū),是用小茶壺泡青茶(烏龍茶),主要程序有浴壺、投茶、出浴、淋壺、燙杯、釃茶、品茶等,又進一步爭解為孟臣沐霖、馬龍入宮、懸壺高中、春風(fēng)拂面、重洗仙顏、若琛出浴、游山玩水、關(guān)公巡城、韓信點兵、鑒賞三色、喜聞幽香、品啜甘露、領(lǐng)悟神韻。
(二)茶禮
中國茶道注重自然,不拘禮法,茶書對此多有省略。
(三)茶境
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環(huán)境尤其講究,設(shè)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,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。茶寮的發(fā)明、設(shè)計、是明清茶人對茶道的一大貢獻。
(四)修道
明清茶人繼承了唐宋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,創(chuàng)新不多。
泡茶道蘊釀于元代至明代前期,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紀末葉的明代后期,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,綿延至今。